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7篇
  免费   715篇
  国内免费   1332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96篇
地质学   4045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215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尽管阿尔金南缘长沙沟-清水泉一带在空间上彼此分隔的4个镁铁-超镁质岩体(或岩体群)在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的形成时代均为中奥陶世(~465 M a左右)。其中,分布于阿尔金南缘主断裂南侧的清水泉南—长沙沟中段—黄土泉的岩体,超镁铁岩(包括纯橄岩-橄榄岩-辉橄岩-橄辉岩)中的橄榄石Fo值较高(变化于95~85),且自东向西呈现非常有规律的递减;而北侧的清水泉北岩体辉橄岩中橄榄石的Fo值较低(变化于81~79)。结合各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演化过程及橄榄石中N i的含量变化规律,对这些杂岩体形成的地质背景和Cu-N i-PGE含矿可能性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92.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交汇、衔接和转换的焦点部位,主要包括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大著名的构造单元,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深部过程与浅表响应的经典地区。将大陆造山带、大型断层、矿集区结合起来,瞄准板内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建立区内大陆动力学的系统研究框架,研究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分析陆内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深部过程与浅部效应,将有助于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新突破,指导"第二成矿空间"的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993.
皖北地区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划分及其物质组成和工业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岩石地层单位的重新厘定是当代最具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也最容易被地层工作者乐于接受的。笔者多年来积累了区内实测地层剖面以及测试分析的大量丰富的实际资料。(1)在此基础上,参照《安徽省岩石地层》,对淮北地层小区进行了岩石地层单位的具体划分,指出了各组段的岩性特征、典型分界标志及其各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2)利用大量测试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淮北地层小区早古生代岩石地层的物质组成,各组段三种矿物成份(方解石、白云石、石英)、八项化学成份(CaO、MgO、SiO2、Al2O3、k2O、Na2O、TFe、P2O5)和九种微量元素(Cu、Mo、Co、Ni、Sr、Ba、Ti、Mn、B)的平均含量。为区域定量地层学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料,也为内生金属矿床赋矿层位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3)按照全国储量委员会有关沉积矿床的工业要求,指出了淮北地层小区内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各组段中的沉积矿产的工业用途,为今后在皖北地区寻找非金属层型矿产指明了方向。上述成果对野外地质填图、金属矿床地质勘查、定量地层学研究以及非金属层型矿床普查工作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南祁连岛弧带红灯沟矿床的形成背景、构造演化,以及金矿化研究分析认为,红灯沟矿区位于汇聚板块边缘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带上,矿床赋存于一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矿体主要发生在韧性剪切带中,构造变形越强,矿化越好。成矿物质为深部来源,可能与隐伏酸性岩体的成矿作用有关。后期的张性填充石英脉是重要的成矿构造。根据矿床的成因,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式图,指出了有利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995.
中川岩体位于中秦岭华力西褶皱系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西段中部,为同心环状产出的复式岩体。围绕岩体产有中川铀矿田和李坝、马泉、崖湾等金矿床。其中铀矿化类型有钠交代型、硅质脉型、粘土型、硅质脉—粘土叠加型,不同类型的铀矿化其富集条件也各异。矿化成因有两种,岩浆期后热液成因和下降水淋积成因。  相似文献   
996.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金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准噶尔地区构造上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巴尔喀什-准噶尔微板块北缘古生代陆缘活动带, 晚古生代是该区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主要阶段。区内金矿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 产于晚古生代凝灰岩、杂砂岩、浊积岩中的金矿, 产于海西期中酸性(偏碱性)侵入岩及其接触带中金矿, 产于晚古生代火山岩系中的金矿, 典型的代表性矿床分别为双泉金矿、黄羊山西金矿、双峰山金矿。三类金矿在赋矿围岩、控矿构造、矿床(体)规模/品位、围岩蚀变、金属矿物组合、成矿元素组合等多个方面均存在差异, 其原因是三者成矿作用过程中主要控矿因素、成矿机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997.
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地的地质、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条件是控制因素。研究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缘,是地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属于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个构造单元。区内构造的形成经历了3个时期7个阶段。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的地层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中的拉萨-波密分区,第四纪冰碛发育。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区内断层、褶皱等构造发育,许多断裂仍在活动,尤其是嘉黎断裂。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并受地质条件控制,因此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998.
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部分,所产出的榴辉岩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产于片麻岩中的G类榴辉岩、产于大理岩中的M类榴辉岩和产于蛇纹岩中P类榴辉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类榴辉岩的原岩复杂多样,源岩为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兼具大陆和大洋玄武岩的特征,富含TiO2等有用组分,是金红石矿床的成矿母岩。金红石矿床的形成是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俯冲碰撞的结果,金红石成矿作用的强弱与岩性、构造、变质变形作用等密切相关。榴辉岩中含有金红石、钛铁矿、磷灰石、石榴子石、绿辉石等多种有用矿物,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提出和讨论了“地球深部包体与成矿关系”这一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及其先导性科学问题。地球深部包体中镍、金、钼、钨等成矿元素的含量是不均一的,镍和金在地幔岩包体中含量最高,钼在玄武岩及镁铁质麻粒岩包体中最高,而钨在长英质麻粒岩和花岗岩类包体中含量最高。这些反映岩石圈和软流圈以及岩石圈的不同层次中镍、金、钼、钨等成矿元素的含量不均一,分别提供了地壳中镍、金、钼、钨矿床的初始物质来源。这一认识可能给镍、金、钼、钨等金属矿床和矿床集中区的战略预测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The Upper Triassic Langjiexue Group, which lies immediately south of the Yarlung-Tsangpo Suture Zone in the Shannan area of southeastern Tibet,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thyan Himalayan Sequence (THS). Its provenance and palaeogeography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We present new data on petrographic composition,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detrit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to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 of the Langjiexue Group. The dominance of quartz grains and felsic volcanic lithic fragments suggests that the sandstones are litho-quartzose. The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signatures (V–Ni–Th*10, Co/Th–La/Sc, Eu/Eu*–Th/Sc) suggest derivation from felsic igneous sources. The detrital zircon age spectra display three major peaks: a Meso-to-Neoproterozoic peak (1200–900 Ma, 7–18%), a Neoproterozoic-to-Late Cambrian peak (750–500 Ma, 32–65%), and a Late Carboniferous-to-Late Triassic peak (300–200 Ma, 11–33%). 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of early Carnian (236–235 Ma) i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weighted average ages of the youngest zircons (≤250 Ma). The youngest age cluster (300–200 Ma) is incompatible with sources from neighbouring terranes, including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Lhasa terrane, THS, and Higher Himalayan Crystalline. Correlation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zircons with those of time-equivalent strata in northwest Australia, west Burma, and the Banda Arc unveil a potential connection to the Tasmanides along the convergent margin of eastern Australia. The New England Orogen (300–230 Ma) could have supplied the Langjiexue Group with magmatic materials via continent-scale drainage systems or a submarine fan complex. This scenari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into the transport of detritus from distal orogens to sedimentary basins thousands of kilometres a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